摆脱“将来”的局限 发现“未来”的意义
2017-12-12 10:18
来源: 晶报

摆脱“将来”的局限 发现“未来”的意义

人工智能朗读:

据策展团队介绍,本届创意节的策展主题可以细分为5组概念:

“数字化”

第一组是“数字化”,它奠定了信息化时代的基础,如今愈发深入影响到普通人的思维过程。这组概念的代表艺术家是罗斯·曼宁、理查德·威赫。理查德·威赫的《电波造筑》,是一个特定的ios和Android应用程序,通过设备与电波进行交互,屏幕上显示出变化的图形,即是生活中无形的无线信号,为观者量化出可见的实时数字景观。

“后人类”

在“后人类”这组概念中,是对当下人类存在状态的判断或基于既有技术对人类未来形态的展望,代表艺术家是秦铃森和弗兰克·哈弗曼斯。弗兰克·哈弗曼斯的作品是以重庆曾经特有的劳动力“棒棒”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来创作的。城市化让机械代替人力,“棒棒”也在快速消失着。

“虚拟/现实”

而在“虚拟/现实”部分,当下的经验往复于虚拟/现实两者的界面上下,两者的混同,既是一种技术结果,亦成为当下实践的初始环境。麦玛·奥塔肯的虚拟现实艺术作品《战》,分别向观众的两只眼睛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图像,导致形成双目对抗的现象。观众所感知到的两幅图像中的哪一幅,如何和何时交替取决于观众的生理状况。每个人都将看到一些独特的东西。

“视觉介入”

而在“视觉介入”部分,当下艺术家的工作方式,以广泛的视觉形态作为坐标,强调“观看”作为一种行动。代表艺术家有应歆珣、苏五口和上官喆、郝振瀚等。

“生命政治”

“生命政治”这组概念,其含义来自福柯所说的“一种新的权力技术”,艺术家对于此概念的回应着眼于将宏观出发的系统性批判,呈现在具体的创作姿态中。对未来的臆想在此批评视野内,重构、重组,并激发新的行动。比如希瑟·杜威·哈格堡的《DNA》,在DNA可以被随时监测到的未来,艺术家提供了一些抵制基因监测的DIY技术。此外,在《隐形术》作品中,艺术家甚至提供了清理喷雾,可以删除人们在公开场合下遗留的99.5%的DNA,从而防止DNA数据被黑客攻击、伪造。

这五组概念,都指向本届创意节的核心概念:未来/未知。未来可提供且能被我们把握的未知,并取决于我们现有的已知。换言之,未来虽未到来,但已可见。

虚拟已成为未来的基本面向,而构筑我们想象中未来的基本单元便是数字。巴特·赫斯基于“数字人工制品”的概念在数字化身体与类身体数据两者之间展开实践;而人类的数据化模型——脱氧核糖核酸(DNA)恰是希瑟·杜威·哈格堡的核心操作界面。对生命政治的批判方兴未艾,而另一方面,在利亚姆·扬使用无人机技术拍摄的录像视频中,工具俨然上升为理性之代表物。

更为重要的是,在创意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与趣味、产业助推力,进而绵延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前提下,整体项目基于以下设问:现在的人如何通过创意重塑自身的主体性,未来的人如何通过创意找到新的主体性?由此设问,策展团队强调出“现在的未来不是将来”与发生地华侨城创意文化园(OCT-LOFT)之间的本地联系,引入人本科技作为创意文化园升级延展的引擎。(记者 谢晨星/文 高雷/图)

[编辑:陈晓玲]